guì

富贵


拼音fù guì
注音ㄈㄨˋ ㄍㄨㄟˋ

繁体富貴
词性形容词


富贵

词语解释

富贵[ fù guì ]

⒈  富裕而又有显贵的地位。

公子为人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。——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汗牛塞屋,富贵家之书,然富贵家人读书有几?——清·袁枚《黄生借书说》

riches and honour; wealth and rank;

引证解释

⒈  富裕而显贵。犹言有财有势。

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商 闻之矣: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。”
唐 韩愈 《省试颜子不贰过论》:“不以富贵妨其道,不以隐约易其心。”
老舍 《四世同堂》五七:“他不求显达,不求富贵,书并不是他的干禄的工具。”

⒉  使富裕而显贵。

《管子·牧民》:“民恶忧劳,我佚乐之;民恶贫贱,我富贵之。”
《汉书·窦婴传》:“梁 人 高遂 乃説 婴 曰:‘能富贵将军者,上也;能亲将军者,太后也。’”
《周书·文帝纪下》:“古之帝王所以外建诸侯内立百官者,非欲富贵其身而尊荣之,盖以天下至广,非一人所能独治,是以博访贤才,助己为治。”
宋 苏轼 《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命不允诏》:“夫享天下之利者,任天下之患;居天下之乐者,同天下之忧。朕非以是富贵卿也,其何以辞!”

⒊  指有财有势之人。

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其妻问所与饮食者,则尽富贵也。”
赵令畤 《侯鲭录》卷二引 宋 徐积 《爱爱歌序》:“爱爱 居京师,自以为未亡人也,慨然有必死之计。故虽富贵百计万方,卒不能动其心,以至於死。”
曹禺 《北京人》第一幕:“我是个富贵脾气丫头命!”

⒋  指有钱有势的人家。

宋 欧阳修 《归田录》卷一:“钱思公 生长富贵,而性俭约,闺门用度,为法甚谨。”
清 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消夏录二》:“姪生长富贵,消耗先尽;奴子生长贫贱,消耗无多。”
清 昭槤 《啸亭续录·贵臣之训》:“其生长富贵,不知閭巷之艰难若此。可知‘何不食肉糜’之言,洵非虚也。”

⒌  财物;财宝。

《京本通俗小说·碾玉观音》:“秀秀 提着一帕子金珠富贵,从左廊下出来,撞见 崔寧。”
《水浒传》第十四回:“那汉道:‘他是天下闻名的义士好汉,如今我有一套富贵与他説知,因此而来。’”
《金瓶梅词话》第八十回:“你如今有了这般势耀,不得此女貌,同享荣华,枉自有许多富贵。”

⒍  宝贵,珍贵。

元 无名氏 《百花亭》第一折:“杨柳映,杏花遮,东风外,酒旗斜。四时中惟有春三月,光阴富贵,景物重叠。”

⒎  犹富足,富有。

《武王伐纣平话》卷上:“又况我王仓库不贫,国中富贵。”

国语辞典

富贵[ fù guì ]

⒈  有钱又有地位。

《论语·颜渊》:「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。」
晋·陶渊明〈五柳先生传〉:「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。」

荣利

贫贱

⒉  美好、华丽。

宋·吴自牧《梦粱录·卷一六·酒肆》:「曩者东京杨楼、白矾、八仙楼等处酒楼,盛于今日,其富贵又可知矣。」
《董西厢·卷一》:「此寺盖造真是富贵:捣椒泥红壁,雕花间玉梁。」

⒊  财物、财宝。

《清平山堂话本·杨温拦路虎传》:「却有一千贯细软金珠富贵,都被那强人劫去。」
《水浒传·第一四回》:「你且说送一套富贵与我,见在何处?」

分字解释


※ "富贵"的意思解释、富贵是什么意思由词语大全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光棍节到,祝福送你:愿你事业遍地开花永攀高,生活花开富贵总吉祥,早日花前月有人陪,爱情开花结果结良缘,争取洞房花烛幸福延。祝你光棍节快乐!

2.谷雨送喜来,雨润百花开:幸福雨浇来,“貌美如花”开;如意雨淋来,“富贵如花”开;平安雨落来,“笑靥如花”开;开心雨降来,“吉祥如花”开。愿你喜雨常伴,心想事成,春暖花开,谷雨快乐!

3.我们顺着娆儿的手指的方向看去,啊那一朵又一朵的玉兰花,素装淡裹,晶莹皎洁,亭亭玉立,玉兰花,是能工巧匠用洁白无瑕的美玉琢成的无价之宝,和国色天香的牡丹一样富贵,又如凌波仙子一。

4.手串玉润珠圆,能护佑平安吉祥、传送富贵好运,是馈赠情侣、亲朋的时尚玉品。

5.唐代大诗人李白蔑视权势,放弃了荣华富贵,体会到了平凡的超脱,写下了清新飘逸的诗篇;田园诗人王维在描写田园风光中体现了悠闲潇洒静谧淡泊的风格,意境深邃悠远;大概,只有在平平淡淡中才能体会到心灵的宁静恬然吧。

6.妇女节,“日光倾城”送吉祥,“风和日丽”送健康,“云卷云舒”送富贵,“月光倾撒”送吉祥,短信发出送祝福,愿你一生都幸福。祝你三八妇女节快乐!

7.纵使娶她,也不过是个小妾,过个三五年,还不是弃若敝屣,那样的生活有意义吗?荣华富贵也好,锦衣玉食也罢,端的还不是行尸走肉。

8.士大夫教诫子弟,是第一紧要事。子弟不成*,富贵适以益其恶。子弟能自立,贫贱益以固其节。

9.而后面的却是文质彬彬、戴着眼睛的青年,西装革履,闪着光的富贵鸟皮鞋。

10.富贵非吾愿,帝乡不可期。陶渊明